写在前面:
这是一篇很长的“经验贴”,却也不仅仅是一篇经验贴。作者在其中用他精彩的文笔、深刻的思考、敏锐的感受以及对哲学深切的爱向我们也向他自己,留下了对于哲学与生活的思考。
如果你时间紧张,可以直接翻到第三部分,作者列出了许多高效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参考书目。但如果你有些时间,我希望当你点开这篇文章后,可以跟着作者的脚步一点点读完它。相信在阅读之后,无论是对于考研、学习、哲学、思考以及生活本身,你都会有别样的感悟和收获。
个人陈述
一般来说,经验贴都是四五月份发布的。但我觉得对那些自身自信能顺利通过考试的人来说,经验贴能起的作用不是很大,当初也就没那么着急写个经验贴。现在离22考研也就两月左右了,大家的方向已经定了。这个时候写这个经验贴,一是试图给那些精神上比较疲惫的人一些激励,二是把自己的复习经历说一下,也许能给一部分人在整理笔记上一些帮助。
考虑到读者们的目标不尽相同,我在此先讲一下经验贴的内容顺序:第一大点是个人情况介绍;第二大点是与考研的形式和内容都完全不相关的跨考生对哲学的看法;第三大点是个人复习和应试方面的一些经验。
没有时间去看那些哲学玄话的同学可以直接滑到第三大点看看应试的经历和建议。
按照惯例,我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2020年七月底(按照正常情况是六月初毕业,但由于实验做不完从而延毕了一个月)毕业于广西某211的一个材料专业。本科期间并无闪光点,成绩常年维持班级中游,有过挂科和重修,可以说在众多考生中是比较不占优势的。我是二战上岸的。第一次考研成绩分别是67,76,89,86,总分318;第二次成绩分别为67,80,112,137,总分396。
首先谈一谈打算考取复旦马哲的想法何时及从何而来。
关于院校情况报录比等信息其它地方已经有人写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高中阶段我不喜欢为了应试而背诵大量我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知识,因此语政史地成绩一直是很差的。在大学里,存在着这么一种谈学习必谈专业、谈专业必谈及就业的古老传统,这就是说,谈及以何种方式谋利营生。根据这一传统所规划的路线,毕业后我这一专业的学生大概率是在布满粉尘铁屑的厂房里与冷冰冰的金属打交道,对它们施以车铣刨磨焊等各种工艺。这种对无情工作的恐惧令我越来越抵触本专业,并开始去寻找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闲时我开始阅读历史,并渐渐地发现了自己内心对历史的喜爱,尽管这一时期我读的大部分仅仅是一些叙述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事情的通史或断代史;这些书的共同特点在于仅只叙述了历史上发生过的实事,我所渴望的使得孤立的历史事实统一起来的连贯脉络却永远处于它们的掌心之外。同时我凭感觉知道,我所向往的超出一系列个别性和特殊性之上的普遍性是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都难以向我呈现出来的。
闲暇的时候我阅读了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在这本传记经常大量引用的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材料中,我隐隐约约得到了这么一种启示:历史现象不是孤立的事件,不是毫无关联的两个历史事件排它地和冷漠地出现和消逝;相反,历史就像花朵的绽放和凋谢一样,前一个历史事件的运动,它的诞生与灭亡,它的巅峰与低谷,它的光荣与迟暮,都蕴含和指示着下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尽管这一过程的发生不是必然的,如同饥馑年代婴儿并不必然地长为成人。选择复旦作为目标,是由于看见了并思考了复旦的考研哲学题目,这些题目与哲学原著结合得比较紧密,因而意味着要在考试中获得称心的分数,就要对原著的内容和哲学史的发展有着相较于平均考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这样,这一场考试就要求考生去初步涉猎原著,而我对此自然是比较心喜的。个人陈述止于此。哲学
关于哲学考研的经验贴,其数量不逊于其它专业考研的经验贴。前赴后继地出现的哲学考研经验贴,似乎只是连篇累牍地叙述一下自己的考研经过和心路历程。这种常规的方式表明,成功者的道路是五彩缤纷的,失败者的道路也是各有殊异的,形形色色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在各自的道路上遥相挥手。哲学考研被准确定义为哲学专业的考研,进而被进一步束缚为考研,在这么一段备考的时间中哲学被置于幕后,真正地对哲学进行思考似乎只在普通人眼中的考研成功以后才开始。似乎在考研人的生活中,在引导着诸位走向哲学这条道路的内心声音中,哲学似乎是无所存在的;但是如果人们不是早已对其置身其中的生活境域有所理解,如果不是内心已存在一种呼声,那么人们就难以走上这条看起来仍充满迷雾的道路。关于哲学的思考在众多经验贴中只是零星地被提及,鲜有人 也许是由于疏忽,也许是由于害怕被指责为中二,对于少部分人来说,在哲学考研中,哲学是考研的真正基础,是决定着考研这一件事存在与否的最后根基。复习和应试的方法不停地出现,哲学的沉重却留给了幻想中的以后。因而我在这篇经验贴中,在意义上,赋予哲学远远高于考研的重要性,而在内容表达上,则力求给予哲学与考研应试相近的篇幅。经验贴不是一次次推倒重来的经验的教训启发,我原意也不是重复着前人一次次说过的话。而是希望在这条大家公认为形式多于内容的大道上,使哲学的意义大于考试的意义。使大家对世界和历史充满愿望,对人生充满激情和自信。前人在思想上的奋力耕耘而铺卷成的经验贴,对后人来说只表现为一幅现成的图画,表现为日色迟暮之后暗淡地发闪的星亮之光;然而决定一个人是否能走到考研这一道路终点并撷取通知书这一果实的,却是各位自身精神的坚毅程度及思想之太阳的光亮与否。接下来向大家也向我自己谈谈,走上哲学的道路意味着什么。这里的哲学当然是事关我们眼中的世界及其意义的绽放及凋谢的真正的思想。对于一个从心底里真正想突破常人关于世界和生命的理解,并系统地学习各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从而在自己一生的不可避免的操劳活动中始终能领会到灵魂的高傲和生命的灵动的考生,尤其是非科班出身的零基础跨考生来说,通往研究生的道路有着相较于其它专业的考生来说明显的双重艰辛:一是考研者普遍面临的公共课复习和专业课的理解背诵的困难以及对考研的意义的反思;二是对于阅读哲学原著的困难和痛苦,以及这种痛苦所依赖的对于人生意义的反思和有意义的生命的绽开所带来的蜕变的痛苦。对于考研这一选择的反思,是每一位考研者内心的不自觉的自发的行为,而对于选择哲学的反思,如果只停留在它对个人谋利有何帮助的程度上,那么关于哲学考研的经验贴就显得乏善可陈了。哲学,如果它只是被当作个人的喜好或玩物,那么它必然会随着许多个单个人的堕落沉沦而在大众眼中失去自身在千古八荒之中崇高的地位。屡屡成为小说题材或闲聊话头的爱情,没有因为单个人的信任与否而存亡,它总是人们最初有意寻找配偶的驱动力,这种爱的力量使人们有了根据去叹息家族联姻的牺牲品或感慨由于将就而促成的不幸伴侣;纵使人间找不到爱,它也在寻找这一动作之前引诱着人们了。真正的哲学也不是个别人谋私享乐的工具,它真正地是在少数人或多数人使自己的生命绽放、使自己的生存有意义之中得到体现。生命趋于终结之时,也是肉体趋于毁灭之际。即使是最平庸的看法也不会否认,人生的各阶段有着不同的挫折和危机。心智初开的年纪,面临学业的压力和求偶的竞争,中年时期面临脱发甚至事业的危机以及使家庭得以维持下去的压力,这个时候由于部署不是为了感官愉悦而操劳,人生的意义在各种操劳操持的间隙就适时地冒了出来。老年时期,在对过往的经历进行经验性的反思之后,终于不得不认可荣辱悲欢无定,世事变迁无常。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支离破碎的人生画面,这幅画完整地遗留下来的地方,清晰地描绘着美好的肉体和安宁祥和的居住地;而在画面的断裂处,只剩下丑陋的残缺和裂缝之后的无边黑暗。我们看到了,这种流俗的人生没有统一而连贯的主轴,它的稳定性一次次被主观愿景之外普遍的现实力量摧毁。这种人生的信仰者缺乏气魄在理想的宴席中笑得豪迈尽兴,在人生的磨难泥淖中却有着奔流不息的悲伤之泪。这种人生的内核,不存在使人豁达的独特道义,而只能外在地以铭记巨人的碑文作为自己攻坚克难的檄文。这种人生似乎并不认同,人的一生应该是为了某种伟大的、崇高的道义或某种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活。这样,哲学考研的反思与一般考研意义上的反思就体现了一种区别。当踏上哲学考研这一条路时,它首先要问的不是考研在人生中有什么意义,硕士学位能给我的物质生活带来何种便利;而是要问,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哲学考研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帮助一个人追寻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进而探寻历史在当今时代的特殊问题及可能出路。对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借助哲学家通过它们的著作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是关键的一步,这不仅因为巨人们对于时代的特殊境域和在这一条件下的生存意义有着深入的了解,也因为我们不应该将以往已经凝固下来的丰富成果弃之不顾而妄想亲自走一遍人类走了几千年才走到的道路。在哲学原著中与哲学家对话是不容易的,这种对话一方面要求我们熟悉文本间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则促使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观照根本地发生改变;后者会直接导致我们整个人生观的颠倒。对原著的理解,进而对个人生命存在的感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种不易察觉的变化会在某个时刻爆裂迸发,并将我们思想的地表形铸成崭新的模样。当黑暗森林法则在黑夜的冰面上被揭晓的时候,星空失去了以往的浪漫和遐想,而变成了终将在降维斗争中的无限的虚无。由于对生命存有敬畏,对世界怀有景仰,处于起点的我们不自觉地倾向于将哲学家和它们的思想设定得过为遥远,以至无法在近旁处找到它们存在的痕迹。在勇于直面苦难及生死的哲学面前的不自信,由于汗牛充栋的研究著作和渗透到一切角落的网络上的自大言论而进一步加深了。这样,我们就无法遵循着哲学家们的指引而去探见生活中的根据,只有依偎在哲学深奥词句的怀抱中才敢于解说我们的生活。在这里,我必须给予处于艰苦中的考研的后继者及哲学路上的被各种流俗庸见搅得疲惫不堪的同行者们以鼓励。死亡的沉重感袭来之时,人才能够切身地体会到生命只有一次,一切常识性的信念和冷僻高深的专业性术语都缺乏力量让人在此时举杯庆祝,也无法使人豁达至在他人死亡之时鼓盆而歌。一个人的切实苦难决定了,巨人们的声语只是指引,而与苦难作战的檄文只能它亲自撰写,向痛苦进军的号角只能自己吹响。诸神之间也曾发生战争,哥尼斯堡的一位哲学家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也曾被某一位哲学家斥为江湖骗子。对世界理解的殊异产生了不同的生存意义,在领悟到自己独特的生存意义之后,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使命下判断,追寻某位哲学家的脚步,并深入它所留下的思想遗迹之中去寻找在今日仍光彩夺目的珍宝。在各种群聊和网络平台上,我们也能够见到很多哲学地自大的人,它们熟练地畅游于各种词海之中,这种自信且似乎能够自圆其说的词语连连看行径,给许多初踏上哲学征途且内心对伟大的思想抱着崇尚态度的同学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对此我首先要对考研者们说,你们要学会无视那些带着狂妄与假激情的言论,对于少部分人来说,如果不借助于巨人揭示世界所使用的概念,它们所能向人们表达的,只是浅陋不堪的见解。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在哲学的词句中似乎显得无关紧要。繁华的街道与感官的欢愉,使从脸上流露出来的理想之信仰人间之真情宇宙之沉思自然之崇畏黯然失色,高贵沦落为远古的遗物。只要暂时还是一个普通人,一旦想到我们可能由于追求某种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被孤立于常人之外,我们便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我们能够看见,在大众洪流的冲刷下,高尚的精神退隐了,生活的严肃瓦解了。随着历史自转的进展,巨人们的身影已经退至我们所能望见的时代的地平线。严肃地谈论功利之上的哲学、自信地发表见解似乎成了古典时代的人的专利。对哲学、世界和生命意义的感慨和讨论,如果不添一些俏皮的语气或讲一些梗,似乎就显得与网络上充满平庸的气氛显得格格不入。怀有这种怯懦的人只在一个时刻是不怯懦的,那就是它们的怯懦被揭露的时刻。也许我们能够把对世界的反思和展望留给他人,从容地诉说伟大的哲学思想都是在中晚年出现,从而要求我们自身等待现实表面的沙土被时代的风浪拂去之后再直面现实生活的严肃性。但总有些人,他们并不是感到需要才沉思劳作,不是被迫。劳累的生活不可避免,只要机械地前进的人生还存有间隙并且我们不希望这一间隙被抹除,思想的种子就有着成长的希望。巨人之所以值得报以崇高敬意并仰望和追随,不是由于它们著成的晦涩文字,不是口口相传的它们的思想的深刻性,而首先是它们直面生活背后深渊的勇气和拒斥一切平庸浅见的高傲。正是后者才能够在我们对生活的感悟中使我们的内心油然升起崇高感和促使我们负起对人类使命的担当; 正是后者使我们自认踏上了前人所踏上的道路,这是一条对单个个体来说充满迷雾的道路,是即便预示着覆灭也毅然决然的道路;也正是后者使我们勇于直面人生的苦难并借助这一勇气而在思想上行动上沉入到社会运动之中。各位晚辈前辈同僚,各位有识之士,各位以生命的热度为代价而热爱这个世界及对于生命有伟大价值的事物的同路人,祝愿各位学业有成,并以幸福的姿态度过一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希望各位求学之心旺者,能早日到达人类知识和精神的边疆处,并开疆扩土。感官刺激因素很多,世俗抗力很强,我只能祝愿各位寒士突破束缚,以崇高的人格和哲学人天性而成的坚韧毅力,逆风昂首向前,坚强且勇敢,我在精神上是你们的同路人。应试复习
(一)政治复习我两年政治都只考了67分,没有值得细说的地方。两年的复习资料都只是肖老的精讲精练和肖四肖八;第一年提前一周背诵论述题,第二年则提前一个月背诵。选择题的话可以利用一些刷题小程序对错题进行加深巩固。一般来说这是一门你付出了相应的努力和精力成绩就不会拖后腿的学科。(二)英语复习1、关于单词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这一基础的牢固性决定了阅读这座大厦的稳定性。整篇文章充满着不认识的单词,就相当于楼房由参差不齐的质量的砖块建成一样。背单词的方法当然因人而异。但不论如何,对单词的牢固记忆依赖于将单个的单词消融于它本应该处于其中的生活境域,这样,当你的思维进入那个境域中的时候,你也就能回忆起那个单词的大概意思了。我背单词时的方法是,首先将单词书中不懂的单词抄到一个本子上,以将我不认识或认识得比较浅的单词集中到一起。之后,用翻译软件一个个地查它们的意思,并着重于看英英释义,知道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使用。这就相当于我们查找一个不认识的汉语成语的时候,不是试图去看看它的近义词,而是看看它的具体解释以及可能的使用环境;但是如果我们继续深入追究用来解释这个成语的词,就会陷入无穷的循环之中。那么我们凭借什么记单词呢?我首先认为是语境用法,借助英英释义和抽取多种中文意思的共同点。如preserve:(v.)保留、保存、保养;贮存、保鲜。我将这个单词理解为在某种外部的变化中,将事物的好的特质保存下来;具体到实物,可以理解为:在历史的变化中保存着一些建筑的特色不致于腐坏,在环境的变化中保护动物不致于灭亡,在温度的变化中不使食物变质等等。这样记就不用具体背某几个中文词语,而是直接联想到生活中的相应现象就能够理解它在句子中的作用了。而对于其它单词也差不多,首先要看清楚它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然后把它所使用的场景在脑海里自己重新描绘一遍,使其达到忘却具体的对应汉语为止。这么做一开始可能比较慢,但是印象会比较深;经过这种尝试,下次孤立地看见那个单词可能不太确定它是什么意思,但是一旦把它放到句子里,就能够立刻清楚了。单词我只在考研初期背过一两遍,之后就几乎没看过单词了,虽然每背一个单词可能都会比别人多花不少时间,但是我却省掉了日复一日的重复记忆了;日复一日的记忆只能记住它的外形,却难以深入它的意义世界。2、关于句子句子的话,在开始的时候要学会划分句子,比如哪部分是同位语,什么又叫表语从句,这么做不是为了成为语法大家,而是看懂考研英语辅导书的作者对句子的划分,知道哪一部分跟哪一部分是相互衔接修饰的。在练习看句子的时候,我力求达到这么一个程度:能够在思维上迅速将长句分成不同的部分,然后根据惯常的经验将它们组成一副表达了某种事件的图画。这就类似于小学生练习中文的连词成句一样,只不过我练的是英文,并且分开来的词长了一点。举个例子:Turning an office into a prison, with inmates allowed home for the evenings, does nothing for the creativity that is increasingly demanded of office workers as routine tasks are automated.在这么一句话里边,我在后面的时候基本上已经不能去分析出哪些词语是什么成分了,只知道哪些部分跟哪些部分是在一起的。(1)Turning an office into a prison, (2)with inmates allowed home for the evenings, (3)does nothing for the creativity (4)that is increasingly demanded of office workers (5)as routine tasks are automated. ?在这里(1)跟(2)是一起的,并且(2)附属于(1),在阅读的时候就不用将(2)带到句子里跟其它部分混在一起增加理解难度了;(3)这一句就是接着(1)的,在把(2)跳过之后就能将(1)(3)连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了。然后(4)后面的就是出来形容(3)里的creativity的。简短来说,那个句子可以理解为:Turning an office into a prison does nothing for the creativity.其它成分就可以在脑海里将其视为某些成分的背景板,这样的话阅读速度就会加快了。3、关于文章对于整篇英文文章的阅读训练,建立在对句子的熟练阅读这一基础之上。在开始训练阅读能力时,我的要求是要达到读一遍文章后就知道它每段讲了什么内容,什么地方作者的态度又发生了改变。一开始我没有拿考研英语真题去练习,而是借助一些老师从外刊上选取的与考研英语长度难度相近的文章进行训练。文章只不过是一个个句子的结合;我在阅读的时候,读完一句先停顿几秒然后迅速回忆这一句讲了什么,并以这一句的内容为前奏去读下一句,以此递推。然后读完一段了,又稍微停顿久一点,在脑海里去重新想象这一段的内容;就按照这种简单的方法依次读下去。一开始的时候这种做法是比较缓慢的,因为当我们回忆前面的英文内容的时候,我们回忆的不仅是那几个符号,也是那些符号传达的现实画面,这就使得我们能够逐渐摆脱中文这一中介,并用英语去直接理解符号背后的现实意义。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是掌握了方法就可以了。方法只有在我们大量的实际阅读中才真正地成为方法,才是有内容的方法,才不是单纯地重复一些话语。我在一战前期,读了五六本外刊文章选集,一战结束后,基本上每周都会看经济学人的最新文章(主要是读Leaders和China版块)。虽然最后的分数不算很高,但起码阅读能力上来了,能够做到平均十二分钟左右做完一篇阅读。如果要推荐什么书的话,好像有一本张剑80篇的黄皮书还挺好的。就拿来训练阅读,里面的选择题完全可以不做,跟真题完全不一样。4、关于翻译和写作经过前面的句子和文章的练习,翻译也显得不是很难了。在读一句英语的时候,如果能直接看到它所描绘的事件,那么就用不着苦心去先想一想那些单词是什么意思,然后再把这些单词翻译成中文再把这些中文串在一起。要翻译好一个句子,首先要大胆。因为我们背过的单词的中文意思可能就只有那么几个,但是在一些语境里面,纯粹的一一对应翻译固然没错,但却少了一点语言上的美感。为从意境上进行翻译练习,可以读读一些领导人讲话的双语版本。作文的话,没有太多说的。我除了政治之外,没有其它方面的复习是以应试为主的,作文也一样。我开始想的是,积累一定的格言和优美句子,在考试时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现场写作,而不是去背一些模板。我在二战暑假的时候,为了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为凑满字数而忧虑,就练了一段时间(其实也就一周多)的专八作文,虽然质量不算特别好,但是写一篇五六百字的作文是不成问题了。字数有了,质量又是问题了。但是这个质量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什么进步,主要原因还是写得太少了。这个的话大家在备考过程中还是要多练练,多写写,然后再修改,不能因为不会写或写得不好就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范文模板上面。目光要放长远一点,不要局限于一场考试,目标应当是会用英文写作。当然,为了分数问题,现阶段的大家不可避免地要借用一些作文书的素材和写作方式的。由于我不是专业学英语的,我的方法也只是一些个人的主观见解,并不一定适用于除我之外的其他人。关于这方面的高质量学习方法在网上有很多,大家可以借鉴一下。我指的学习方法,不是单纯为了考研英语得分的方法,而是把英语学好的方法,比如,如何阅读文章,如何提取重点,如何进行英文写作的练习;而不是什么七大技巧。技巧也许对考研英语有帮助,但以后每考一次试就得学一种不同的方法也挺累的。(三)关于哲综的复习复旦的哲综里有许多题目,但它是选做题;我复习准备的科目是马哲、西马、西哲、现西这几门。对于西哲的复习,我是按照它的思想发展的脉络去复习的;而这一脉络,就是对确定性的渴求,或者说,是对存在者的固定化或单一化。因为复旦的哲学研究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原著的理解和对思想史的研究,所以不论是为了更好地答题,还是更正宗地进入到哲学家们所揭示的世界,都要多读一读原著和了解哲学家们之间的相互拌嘴。那么,西哲我是怎么复习的呢?首先就是根据哲学家们对生活经验的阐释,在思想上一点点地去改变我们流俗的关于世界的看法。也就是说,不止要知道哲学家对这个世界说了什么,同时也要让那种说法融入到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中去,这一点一旦被稍微地达到,那么能读懂笛卡尔和休谟却读不懂康德胡塞尔的情况就难以存在了。由于近代哲学的主要思考模式还是以力学-数学的模式为主,在去思考哲学家们说的话的时候我们同时也要将自己所学过的数学和科学知识放在脑海里,以便跟随着他们对世界进行量化、分割和整合。在近代哲学里,我最先在生活中并且花了不少时间才感受到的,不是直接自明的“我思故我在”,而是“事物都是观念的集合”;这就是说,运用物理般的方法将事物分解为各种性质,如软白甜等。当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我们关于饭说不出什么能够具体描述它的词,而只能说出它的性质,这种“观念的集合”一旦扩展到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丰富多彩的世界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了。学会了这种分割和抽象,也就能理解休谟的印象和知觉、休谟对因果性的客观必然性的质疑,从而理解被此震撼一整年的康德的批判学说。当然,如果真的在对世界的看法中理解了休谟的一束知觉的看法,那么胡塞尔关于本质直观的晦涩描述:“自由变更是本质直观的基础。作为本质直观基础的个别之物并不是在本真意义上的一个被直观到的个体本身,而是一个处于非本质的构造性成分的变换之中的个体。变更多样性的相和中的全等在在另一方面是与某些差异结合在一起的;在变项的随意变更中那些差异争执着相互取消,而它们的常项或者说本质则在这些随意变更中不失去自身” ?也不难理解了。如果对前面的理解不到位,对后面的哲学家的理解可能也难以开启。因为哲学家们并不是在孤立地描述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特征,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描述人类世界。其次是对原著的阅读。对哲学原著的阅读不只是去读一本书,它同时也是体验一个世界、改变一个世界,是对世界观的摧毁与重塑。通过阅读原著而分娩出来的新世界观不会给我们带来物质生活的改变,它只能作为精神力量支撑着我们破碎的生活。阅读原著,我个人是先从离我们的世界观比较近的著作开始的,就是先选读了贝克莱、休谟以及笛卡尔的著作。当我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他们所揭示的现象,就开始选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主要是里面的关键的先验演绎部分和康德根据他的哲学对以往哲学的评论部分。然后就阅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序言导言以及前三章内容。最后又回过头来阅读经验论唯理论。当然这些阅读都是同时也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著作进行的。然后就开始阅读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著作,主要的还是现象学相关的著作。并且,在复旦的考察中,特别偏向于原著里的内容,比如今年的西哲考试论述题里就考了《精神现象学》序言里的一段话,要是没看过原著的话,可能连题目都读不懂吧。阅读并理解近代哲学的著作,关键要以他们时代的特点去思考,避免将自己全部混沌的生活感受代入进去。近代哲学的原则之一,是理性;理性并不是排除了感性情绪等,而是规定或揭露了一种在先的合理的秩序,人们则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和习惯以适应这种理性的生活。但是不论如何,如果我们的眼睛不是首先着眼于摆在我们面前的世界现象,而是在脑海里对不同的哲学语句进行比较串迭的话,那不仅对原著的理解比较困难,去把握思想发展的脉络也会更加费力。最后,在复习的时候,大家也可以将这么两个问题记在心里以便常思考: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他之后有什么样的发展?笛卡尔的我思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有什么关系?如果能够理解了这两个问题,对西方哲学史的脉络也就掌握了,答题也会更清楚明白。这一部分,我阅读过的书主要有:1、通史部分张志伟《西方哲学史》;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还有复旦的那十本《西方哲学通史》,选着读;北大教研室友《西方哲学原著选读》。2、古希腊哲学部分汪子嵩《希腊哲学史》(一共四本,我只读了第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余纪元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选读);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3、近代哲学部分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法国近代哲学》冯俊;徐瑞康的《欧洲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发展史》。4、德国古典哲学部分邓晓芒《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张世英的《黑格尔哲学五讲》;庄振华的《〈精神现象学〉讲读》、《〈精神现象学〉义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重点阅读范畴的先验演绎以及后面对经验论唯理论的看法的部分)、《实践理性批判》;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我只读到了知觉部分)5、现代哲学部分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这本书写得比较简单,我是将它当做课余读物,目的是了解哲学家们用什么术语讲了什么,不用它做笔记);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纲要》、《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这两本书内容其实差不多);洪汉鼎《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他指解释学和分析哲学);洪汉鼎《现象学十四讲》。张祥龙《现象学导论七讲》;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我重点看了第一章,它通过对诸多实例的分析引导着我们的意识进入现象学的视域);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对于刚了解现象学的人来说,关键在于实项的和实在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区分,如果无法区分的话这本小书也不算得上好的入门书,上面的区分可以跟着扎哈维的分析去逐渐掌握)。陈嘉映《存在与时间读本》;张汝伦《〈存在与时间〉释义》(重点看了导论部分)。论文的话看得不是很多,只记得有一篇是讲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区别的博士论文,题目和作者都忘了,知网上搜一搜应该还是能搜到的。(四)关于马哲的复习马哲的复习我主要是按照两条线去理解,一是马克思个人的思想发展史,二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发展的脉络。我整理笔记也是往这两方面接轨,有一些不好归类的知识点,则另外单独记忆背诵。这两条部分地是为了应试而整理出来的线条,在考试时是比较方便去迅速组织答案的,因为大部分题目都处在相同的框架里,而它们的区别只是哪一部分作为理论背景,哪一部分作为核心内容,哪一部分作为后续发展。比如,如果考了《博士论文》的内容,那么背景就是马克思早期所持的理想主义和当时的社会境况,核心是《博士论文》里的内容,后续发展是用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的概念去克服抽象的自我意识。如果考的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的内容,《博士论文》的观点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就成了背景,等等。1、思想发展史的复习这一方面的复习,是要弄清楚马克思如何从早期的理想主义进展至大家所熟知的唯物史观。其它院校的考察形式我不甚了解,但是对这种思想史的研究却是复旦的重点。在这一阶段,我又根据不同的著作仔细划分了他在这一时期思想的主要核心内容,并且关注在这一时期有哪些观点尚未发挥出来,以及这种发挥是如何在下一阶段的著作中得到发挥的。如,《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为何高扬自我意识的立场,以及这种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有何缺陷;遇到《莱茵报》时期的物质利益难题之后,他是如何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如何在这种影响下克服前一时期应有和现有的对立;在《1844手稿》时期,又是如何用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去反对单纯的对象性直观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是怎么由对象性活动进展到所谓的“实践”进而确立了唯物史观的。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看原著外,我主要就是看了吴晓明老师的著作还有论文,也辅以一些其他老师的论文。有了上面的那个大体的框架,我就知道要怎么复习应试了,并且也知道在答题的时候,如何按照“理论提出的背景、理论内容、理论的不足”这三段式对脑海里的记忆材料进行组织。至于理解和背诵,则是在这个知识点之外的话了,这里也用不着多说了。关于这一部分我读过的书主要有:吴晓明、余源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吴晓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两本书内容差不多的);在上面那本导读里没出现的原著,如,《论犹太人问题》。复旦的一些老师的论文,电脑坏了找不到叫什么名了。知网上能搜到的。2、历史发展脉络这里的话,也是按照跟前面差不多的道路进行理解、划分和补充知识材料。即,首先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后资本主义即共产主义社会。同样,我们也得知道,这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是如何演变过渡的,前一个社会形态在什么样的基础上为下一个社会形态创造了它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除了马克思自己的描述,也要知道马克思所批判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如何描述这种社会形态的变化的,以及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这些经济学家的错误在哪。这并不是要求我们花很多时间去看那些经济学家的著作,而是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就好了,这也能从马克思的批评或一些论文中得到一个初步的印象。对于不同的社会形态的演变,对于考研—不管是跨考的还是非跨的—的学生来说,在备考阶段也暂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了解古代的经济状况和近现代的经济状况,在心里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就足以帮助诸位在全貌上了解唯物史观的大概形象了。我为了应试而做的笔记轮廓大概是:马克思如何描述第一大社会形态或原始的共同体;这种原始共同体如何在部落间的交换中逐渐陷于瓦解;在这种瓦解过程中,货币如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如何逐步变为资本;变为资本之后又是如何造成两大阶级的对立;这种对立在何种条件下注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衰亡和新社会的必然产生。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当然也要注意每一阶段它独特的历史定位,它有何特征、优点和缺点。我也没有用思维导图去将这些知识点进行细分,只是在笔记里把目录列得细一点,能够根据目录联想起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就行了,因为我认为,思维导图只有在唯一的一种情况才能起作用,那就是导图所指示的内容是充盈活跃地存在于我们脑海里。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当然要多看原著,同时也辅以一些其它研究著作。在这一方面的内容,我看过的资料主要有:
马克思的《1857-1858经济学手稿》。
中央编译出版社那一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里与此有关的,如《1857-1858经济学手稿研究读本》、《共产党宣言研究读本》。
《资本论的哲学》,仰海峰
论文部分主要有:张双利《论〈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孙承叔《〈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及其手稿当代解读》;王德峰《〈哲学的贫困〉对于我们时代的意义》;王庆丰《〈资本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对于资本的不同理解》;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
我能想起来的大概就是上面这些,但这仅是我个人的阅览记录,各位可以自己去图书馆翻阅以找到能帮助你们补充知识材料的书籍。
最后,哲学总是在我们生活的切近之处,它不会在生活的彼岸等待我们靠近。我不老生常谈地祝各位考生成功上岸,只祝各位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己生存的意义,并以莫大的勇气去凝望生活背后的根据。
更多真题见往期推送??最新修订!北大、复旦、人大等全国高校2021哲学考研真题汇总!
往期推荐
???八月还院校后依旧强势上岸华南师大外哲,你怎么不行?
???双非上岸人大宗教学!备考经验,拿来吧你!
???二战上岸复旦美学,专业课复习硬核经验分享!
???成为中国社科院大学外哲专业第一,我只用了三个月